热搜 : 艺述中国 中国文化艺术 中国艺术 中国文化
主页 > 文化 > 宗教 > 正文

中元节的由来和习俗

艺述中国 www.ichnart.com  时间: 2016-10-18 14:19  来源: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作者: 江晓雯

您已经浏览完所有图片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又称“鬼节”、“七月半”等。按照传统习俗,中元节一般在农历七月十五日,部分在七月十四日。

  相传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七月原本是小秋,这时已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按照惯例,人们要用新米祭祀祖先,报告收成。东汉时期,道教定下“三会五腊日”,后来,七月的这一祭祖日期随着道教将中元地官的生日和相应祭祀日期定于七月十五日,而固定于这一天。

  “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是道教的说法。根据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是“上元”,为天官赐福日;七月十五是“中元”,为地官赦罪日;十月十五是“下元”,为水官解厄日。据《修行记》记载:“七月中元日,地官降下,定人间善恶,道士于是夜诵经,饿节囚徒亦得解脱。”因此,在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民间都会准备丰富的牲礼,祭拜地官大帝及祖先。

  民间的祭祖活动一般在七月十五之前进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民间通过一定仪式,夜晚接先人鬼魂回家,每日晨、午、昏,供3次茶饭,直到送回为止。送回时,烧钱纸封包,称烧“包衣”,或者还有法事(或佛或道)。送回时,烧纸钱衣物,称烧“包衣”。此外,在中元节,到了晚上,过去家家户户还要在家门口焚香,把香插在地上,越多越好,象征着五谷丰登,称之为“布田”。那天店铺也都关门,街道的正中,每过百步就摆一张香案,香案上供着新鲜瓜果和一种“鬼包子”。桌后有道士唱人们都听不懂的祭鬼歌。这种仪式叫“施歌儿”。

  在有些地方,中元节是比清明节更重要的祭祖的日子,还有“放河灯”、“扎法船”等习俗,在古时候,民间还会组织一些酬神表演。在这儿,我们着重介绍一下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中元节民俗。
 



资源河灯节-放河灯场景



资源河灯节-漂灯前祭河神



资源河灯节-公众放河灯

 

  资源河灯节

  资源自古有过“中元节”的习俗(俗称鬼节),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的前几天,人们将先人的鬼魂接回来,一日三餐供有丰富的祭品,直到农历十四日晚将先人们送回。人们恐其先人找不着回家的路,便点亮盏盏河灯照亮先人们回家的路。渐渐地,人们便在中元节期间形成了祭祖、制灯、放灯、许愿的习俗。起初,资源河灯只有“敬神灯”、“莲花灯”、“粽子灯”三种。“敬神灯”以四根灯柱打成一个框架,四面糊透光皮纸贴上吉语。“莲花灯”则以剪成莲花状的彩纸糊于一个碗周,似盛开的莲花。“粽子灯”则将松脂碎渣用“禾蔸纸”包成粽子状固于木板而成。1949年以后,河灯逐渐得到丰富完善,有“龙凤灯”、“走马灯”、“罗汉灯”、“八角灯”、“宫灯”等。

  资源河灯节源起于资江水道的航运,由中元节而来,是人们祭祀先祖的一种仪式,也是人们祭祀河工的仪式,是对遇难河工、水手、放排工的独特悼念行为,放河灯记录了当地人们的生活方式,记载着资江水道河工的生存状况,也记载了这条水道的航运史,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资源河灯节的放河灯有祭祖、制灯、放灯、许愿等一系列的民俗行为,既有中元节的民俗特点,又有当地人们生活习俗的特点。如今,资源河灯已由放“敬神灯”、“莲花灯”、“粽子灯”发展到放“龙灯”、“宫灯”等各式各样的河灯,给放河灯习俗增添了观赏的趣味,成为中元节文化消费的独特方式,具有民俗文化观赏价值。
 


盂兰胜会(香港潮人)-拜神仪式


盂兰胜会(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开锣


盂兰胜会(香港潮人)-大型锣鼓巡游


盂兰胜会(香港潮人)-派发平安米


盂兰胜会(香港潮人)-袍台

 

  香港潮人的盂兰胜会

  “盂兰节”的起源,兼具佛教和道教的教理。

  在佛教方面,“盂兰节”出自目连救母的故事。据《盂兰盆经》等佛教经典记载,释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连成就神通后,要度化父母,以报养育之恩。他用天眼遍观三界四生六道,看到死去的母亲身堕地狱,转生为饿鬼(六道中的“饿鬼道”),腹大如鼓,咽小如针,食物至嘴,嘴里冒烟,不得饮食,饿得皮包骨头。目连非常难过,于是前往地狱探视,只见地狱一派凄惨景象:在此服罪的人,一天要经历万死、万生。或身陷刀山剑树,或被铁犁耕舌,或遭汁铜灌口,或要吞热铁火丸,或手抱铜柱,身体焦糊。还有牛头马面每日凌迟,狱卒终朝来拷,镬汤煎煮,痛苦难当。为了解救母亲,目连施展神通,用钵盛了饭食去喂母亲,母亲一手持钵,一手遮掩不令旁见,悭贪之习依然如故,心量依然太小,上天罚她饭食未等入口,即化为火炭,无法进食。见此惨状,目连悲号泣涕,于是返身求佛救度。

  佛祖告诉目连,他母亲的罪孽实在太多太大,不是他一人就能救度的,必须联合众人的力量,才能有所成效。佛祖还说:“十方众僧在七月十五日施法超渡,你要救母出厄难,可在这天准备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众僧,成就殊胜功德。这样,不但可以救你的母亲脱离苦海,早日投胎,也可以解救别人的父母,让他们也脱离苦难,福乐百年。”目连听佛祖宣说,欢喜奉行,在农历七月十五日供养众僧以后,其母果然当天就脱离饿鬼之苦,离开地狱,投胎于王城为狗;再经过目连铺设49天道场后,他的母亲得以升天。目连很感激佛祖,四处赞叹三宝功德,奉劝世间应行盂兰盆之法,供佛及僧,以报父母生养抚育慈爱的恩惠。这就是佛教“盂兰盆会”或者叫“盂兰盆节”的由来。

  佛家在七月半举行“盂兰盆会”。七月十五日是僧众功德圆满之期,相传在这天修供,其褔报百倍于常时。因此佛陀教民众在七月十五日做“盂兰盆会”,以所得福报来解亡世父母在阴间倒悬之苦,以报答父母养育之恩。

  在道教方面,道教每年的胜会分为三次举行,正月十五日称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便称“上元”,十月十五日称为“下元”,三个合称为“三元”。在上元当日,主要是举行赐福的仪式,下元是为有过失的人解除厄运,中元法事则为亡魂赦罪超度,希望他们早日离苦得乐。

  做法事时,他们不单只超度亡魂,而且更为无主孤魂和那些为国捐躯、战死沙场的死难者施予救济。做法事所得的香油钱,主要是用作购买祭品之用。

  相传在七月初一“开鬼门关”,七月三十日“关鬼门关”这一个月,所有的无主孤魂全从阴间出来,到人世找东西吃,因此各地方都纷纷在这一个月举行“普渡”的祭仪,以诵经做法事和三牲五果普渡十方孤魂野鬼。

  潮州人的原居地为广东省潮汕一带。潮人富拓荒精神,早于宋末元初,便有人漂洋过海,在南洋群岛披荆斩棘,立根创业。香港开埠后,潮州人接踵而至。盂兰胜会这个源于中国大陆的历史悠久的民俗,随着潮汕人的海外发展,传携到香港及东南亚。1866年,香港潮籍人士高满华、陈焕荣、陈殿臣、蔡杰士等创“南北行公所”。十九世纪末,英商“渣甸洋行”属下糖厂(俗称“渣甸糖房”,位于港岛灯笼洲,今铜锣湾百德新街)所雇用的苦力(也称“咕哩”)几乎全部是潮州人。在潮州人和英籍经理渣甸的合力推动下,首届胜会于1897年举行,请僧人诵经超度孤魂,洋行方面代向当时的华民政务司申请立案,定名为“潮州公和堂”。由此,“潮州公和堂”每年农历七月举办盂兰胜会,至今已达112届,规模由小到大,影响日益扩大。

  香港潮人举行的盂兰胜会是祭祀祖先及阴曹无祀孤鬼的祭祀活动,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主要有佛家和道家两种仪式,但其宗旨和形式至今已融汇贯通,异曲同工。甚至同一小区举办胜会时佛、道二家一起做法事。盂兰胜会除了祭祀祖先、超渡亡魂外,还有为无主孤鬼和那些为国捐躯的死难者超渡,施予救济。由于中国大陆解放前多年战乱,好多人为避战乱,偷渡到香港,在此过程中,有很多人丧失了生命,却又不为家人所知。这些人本是一同渡港的伙伴,如今却成无人祭祀的孤魂,所以香港潮人盂兰胜会中也有祭祀这些亡魂的内容,称为“拜好兄弟”。盂兰胜会始办于香港铜锣湾的公和堂,后来香港各地区都效法举行,至今尤盛。

  盂兰胜会每年从阴历七月一日开始,在不同小区,搭起大棚,其中有神厂棚、神棚、大士棚、孤魂台、附荐台、经师棚、戏棚和理事棚等。居中最重要的是神厂,是供奉先人以备祭拜的地方。纸扎塑像“大士爷”有三四米高,俨然威慑,高大龙袍,巨大贡香两边摆开,神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祭品。神厂对面是戏棚,供潮剧演出,还有供宣读经文的经棚。大门高高挂起盂兰胜会和主办单位的大牌坊,以及各施主牌匾,花团锦簇,规模宏大。在这气势非凡的场面中,有潮剧的演出锣鼓丝竹之声,还有佛事的经赞锺磬之声,更有壮观的潮州大锣鼓游行。游行路线必须经香港市政批准,沿途全线封路,由香港警员维持秩序,队伍庞大,鼓乐喧天,此起彼伏,震撼人心。

  盂兰胜会开锣,香港小区议员、民政、警署及有关部门,均派员出席参加,以示关照。这时,盂兰胜会人声鼎沸,香烟缭绕。参加盂兰胜会的人们,除潮州人之外,还有不少是福建、客家人,以及上海籍的同胞和本地人,他们来会场参加“附荐”,即是把死亡亲友的名字,写在纸条上,然后贴在神位牌上,陈列在宣读佛经的棚里。这样,亲友的亡魂,便有机会听经,因而得到超度。每一个小区的潮汕人,特别是那些普通劳动大众和小商人们,把盂兰胜会当成自家的重大节日。他们迁徙到其它地区经商,都喜欢依期回到从前居住的地方参加胜会,和迁徙前的邻居畅谈叙旧,一起观赏潮剧、潮汕木偶(或称纸影戏)、海陆丰白字戏、和轻音乐等节目。

  香港盂兰胜会每个小区举办三天或五天。在这几天里,会长、总理、理事、经师等人物均要斋戒。第三天最为热闹,白天潮剧演谢神戏,下午二时到四时左右,经师棚请诵经上师起经,严肃庄穆。这时,会长、总理和众理事等率领信众,手拈烧香,虔诚跪拜三叩首,大锣敲十三响。诵经结束后,即行施孤,在孤棚向来者发放大米、衣服、雨伞和其它家庭日用品。那些来领取“救济品”的人,排起长龙。实际上他们并非是需要救济的人,而是为着“财气”,拿一个“好意头”或“彩头”,吃一顿平安米煮的饭。拿到盂兰胜会发放的物品,物虽轻,但得到的是浓浓的亲情梓谊和“神佑”赐福的自豪和慰藉。

  孟兰胜会活动的主要内容有:

  搭棚
  一般搭棚需要三数天时间。每一小区在仪式前数天,都在大路或者空地上搭起很高很大的帐篷,便于该区人员集中祭祀。而公家也会凑钱做很多纸扎手艺,包括床、凳子、脸盆、手表等等。生活中的东西只要你叫得出名字的,什么都有,而且做得很精美,人们还会把一些祭祀的食物摆成很特别的形状和图案。

  金山银山
  在这么多东西之中,有一样最特别的就是“金山银山”,是用金色和银色的纸做成的,这是必不可少的祭祀品,一到晚上金光闪闪,极有豪富气氛,吸引很多大人小孩观看。

  鬼门关
  相传农历七月是“鬼月”。七月初一是“鬼门关”大开的日子,从七月初一鬼门关开启,到三十日鬼门关关闭这段日子里,阴间的无主孤魂都会涌到阳间,徘徊于任何人迹可到的地方找东西吃。所以人们纷纷在七月里以诵经作法等事,超渡孤魂,以防它们为祸小区,同时祈求鬼魂帮助治病、保佑家宅平安。

  烧街衣
  “烧街衣”是香港自开埠以来保存至今的民间风俗。一踏入农历七月,人们都会在天黑后,带备香烛、金银衣纸和祭品,如豆腐、白饭等,在路边拜祭一番。撒钱的习俗已很少见,但还有人这样做。人们“烧街衣”的目的是让那些无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盂兰节忌讳
  “鬼门关”的开放,在过去影响了不少社会运作。某些行业的人,因为畏惧鬼魂作祟,在七月里会停止工作。例如做土木工程的,在这个月里忌讳开工动土;造船的,忌讳新船下水;行商的,忌讳商店开幕;嫁娶订盟的,忌讳娶得鬼妻;出外远行的,忌讳行近水边,怕成为落水鬼的替身,等等。

  盂兰节神功戏
  在盂兰胜会中,通常都有戏班演出大戏,其作用是给先人的灵魂在接受功德之余,又得到娱乐。当然,客观上也为街坊民众提供了精神享受。剧种通常是潮剧、潮汕木偶(或称纸影戏)或白字戏。

  大士王
  一般来说,在盂兰胜会会场可以看见各种各样的台、坛或棚,例如戏台、福物台等,它们各有不同的摆设和用途,各有不同的意义。而其中必定有“大士台”。在“大士台”中,供奉着一个巨大的纸扎像,称“大士王”,又称“鬼王”。在烧街衣的时候,将大士王抬出来,意为维持秩序。大士王一般由竹架纸糊而成,头顶观音、额长双角、面目狰狞,一副凶恶吓人的武将打扮,看起来真有镇摄群鬼的气势。普渡结束时,人们举行“化大士王”的仪式,将大士王像焚烧,恭送大士王离开。

  平安米
  每年盂兰节期间,一些街坊组织都会派发经已由经师诵经祝福的白米,称之为“平安米”,其原意是为先人消灾解难,任何人都可以排队领取。将一小撮平安米混和其它白米煮出的饭吃了可以保平安。当然,也有平安米接济贫民。现在领取者则以老人居多,祈求健康长寿。

  福物竞投
  盂兰胜会中,有福物竞投的环节,其目的是向各方面筹集胜会经费。人们为求好兆头,会自动捐出物品,取其“圣意”,故称“圣品”。福物大多以十元至数百元为“底价”,其中有些福物叫卖后,价值可升至二三万元不等。

  关鬼门关
  七月三十日各小区都会在其聚集点祭祀,而人家就会“煮芋饭”来祭祀,祭祀活动就到此结束。

  上述是佛家的一般做法。至于道家方面,盂兰胜会七月十四日开始,盂兰醮设天师坛,有醮首、醮信、锁榜、总理、副总理等职,另有值理十多人。醮坛中央挂着三幅神像作神台,两旁挂地狱阎王殿图六张,案台摆放三个小神像及香案烛台、生果、斋饭,另备有纸衣、纸马、纸钱等。十四日上午由“喃呒佬”(即经师)主持起坛,起坛后先拜“幡秆”、井公、社公等。所谓“幡秆”,就是用长竹树立,吊下10个灯笼,每个灯笼分写一字,共为:“中元一品清虚消灾大帝”10个大字。烧衣时,点起幡秆灯笼,据说这时阴鬼就会向灯笼处奔来领取食物、金银衣纸。晚上进行施幽,傍晚时分,由身着黑袍的喃呒佬,手执铜铃,走向山边田茔等僻静地请鬼。约1小时后,请鬼完毕,开始施祭无主孤魂野鬼。经师念咒后,便将施幽包抛向他处,最后读地榜。在建醮两天内,村民都在家门挂上“盂兰建醮”字样的纸扎灯笼。十五日晚,各家各户在自家门口烧纸衣祭鬼。盂兰醮结束后,总理等负责人就会集中研究下一年建醮的设想,选定新负责人,并公布本年盂兰盛会的收支情况。

  在盂兰胜会中主要有几种仪式,包括:破地狱、招魂、散花解结及修忏等。

  破地狱
  即越过地狱,到冤死城拯救那些因意外死亡的亡魂。道教称为叩关,叩关是由佛教地狱之说相传而来。道教徒随俗,称之为“破地狱”。当中设有座位安放亡魂,俗称“开位”。然后在三清坛外设坛,由二三十人诵经,称为招魂,使亡魂接受功德。破地狱于旧历七月二十三、二十四日进行。

  超度亡魂
  为所有无主孤魂,以至有亲人或后代在世的亡魂超度。以三清(即原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为主宰。祭坛的布置:在三清前有五老,即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分五张台布置,称为梅花坛。

  散花
  以花比喻人生,由含苞待放,至盛开,再而凋谢,比喻人的一生由盛而衰,揭示生老病死是人生的正常规律,劝化那些死不甘心的先灵安息。其程序为念经加上散花。

  修忏
  主要目的是为先人祈福和赦罪,称为忏科。忏的类别很多项,但大部分都已经失传了,现在遗留下来的主要有以下几项:一、“三元灭罪水忏”是为先人赦罪;二、“三元赐福宝忏”是为先人求福;三、“吕祖无极宝忏”(吕祖是指吕洞宾),是同时为生人死人忏悔。还有“玉皇赐福宝忏”、“圣帝保安忏”等都较常见。

  除了“忏科”之外,还有一种叫“朝科”,是对先人的一种敬礼仪式,分为早、午及晚朝。早朝在凌晨开始至天亮,午朝在日间,晚朝就在入夜之后。主要仪式日程:第一天:将天后宫内天后及其它神祇恭请出盂兰神坛、神功戏开锣;第二天:烧街衣并化大士王;第三天:派平安米、福物竞投。

【声明】①艺述中国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②凡艺述中国的原创文章,转载时请 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艺述中国“,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或将追究责任;③本站上发表的所有内容,均为原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艺述中国网的价值判断。④如涉侵权稿件,请立即与艺述中国网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相关资讯

  • 河北木偶制作匠人:把非物质文化物质化
  • 非遗传承的三境界:脚踏实地为最高境
  • 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影像虽好,还需多措并举
  • 不要把非遗保护与产业化对立
  • 关于民族文化遗产保护的思考
  • 陕西郑国渠申遗成功 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 牛角弓传承人的“制弓谱”:230多道工序一次性
  • 古琴非遗保护获重大成果 破译“天书”有据可查
  • 源远流长的七夕节——各地七夕习俗
  • 文化遗产技术应用应“不忘初心”
  • 荣宝斋:匠人匠心与新人新意
  • 走近非遗传承人:怀揣剪子 绽放心花
  • 普及中国传统节庆 发扬优秀传统文化
  • 金坛雀舌茶道会获评最具影响力特色节庆
  • 膝盖已碎!300架节庆无人机灯光表演亮瞎眼
  • 千年古刹云居寺曾埋藏佛舍利
  • 法海寺壁画获得技术重生
  • 超实用!常见的佛教禁忌和规矩全在这里了
  • 有石龟有石塔 南京青龙山树林里发现明代寺庙遗
  • 欧洲最大佛教寺院迎来机器僧 讲经说法并兼职扫
  • 中元节的由来和习俗
  • 为何普洱茶在收藏界会陷入“吸金”困境
  • 中国茶文化做客尼泊尔
  • 普洱茶:是饮品、藏品 还是理财工具
  • 国际禅茶文化节在武夷山举行 促两岸茶文化交流
  • 助力茶产业升级转营 第十七届广州国际茶文化节
  • 义乌是日本茶文化源头之一
  • 解读茶文化 细说喝红茶的好处
  • 福建茶叶文化演变
  • 中国茶文化的历史
  • 茶艺的缘起与成长
  • 中国茶文化与世界
  • 五彩缤纷的世界茶文化
  • 图文推荐

    微信扫一扫,关注艺述中国
    获取中国文化艺术精彩内容
    • 军旅·行旅 孙立新油画展
    • 江苏名家晋京展:冯健亲油画回顾展
    • 和而不同:傅文俊数绘摄影展
    • “心之骛:王新妹的自然观”摄影作品展
    • 花开敦煌——常沙娜艺术研究与应用展
    • 1
    • 2
    • 3
    • 4
    • 5





    投诉/建议:
    通过E-mail将您的想法和建议发给我们
    稿件投诉:ichnart@163.com
    版权建议:tvscn@vip.163.com
    联系我们:
    艺述中国热线:13924039921
    官方客服QQ:351825039
    微信公众号:ichnart
    Copyright©2016 ichnart.com,All Rights Reserved 艺述中国 |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023804号-2

    用微信扫一扫